援疆人物 | 裴磊——影像点睛识疾苦,愿化仁心守胡杨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03/21/2025

2024年11月30日14时30分,新郑至哈密的CZ3396次航班稳稳降落在哈密机场。中组部第十一批中期轮换援疆干部人才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裴磊,来自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的主治医师、磁共振室主任。这是他第二次投身医疗援疆事业,也是他再次选择暂别家人,肩负使命,奔赴新疆。

早在2023年,裴磊就曾作为柔性援疆人才,在伊吾县人民医院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医疗支援工作。那段时间,他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当地患者带来了健康,也用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这一次,他主动请缨,再次踏上援疆之路,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旅。

初心不改:从医者的使命到援疆的情怀

裴磊的援疆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他对边疆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切热爱和对当地群众生命健康的牵挂。作为一名拥有近20年临床经验的影像诊断学医师,裴磊在磁共振与CT诊断领域造诣颇深,尤其擅长全身各部位常见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断。他曾先后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进修学习,不断精进医术,拓宽视野。

然而,技术上的精湛只是裴磊援疆的“敲门砖”,真正支撑他的是那份医者的初心与使命。他说:“援疆不仅是一次职业历练,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洗礼。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挑战与坚守:在边疆书写医者担当

初到新疆,干燥寒冷的气候、语言交流的障碍以及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都给裴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他并未退缩,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满腔热忱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在伊吾县人民医院,裴磊的到来填补了影像诊断医生的空缺。他不仅要负责本院影像诊断,还承担着全县医共体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的工作。熬夜加班、凌晨被紧急叫起成了常态,但他从未抱怨,总是按时精准出具诊断报告,默默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一次,一位少数民族患者因头晕前来就诊。初步的CT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准备按照短暂性脑缺血的常规方案治疗。然而,裴磊在细致观察中发现患者嘴角微微歪斜,单侧肢体稍显无力。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高度怀疑患者出现了早期脑血管卒中,并果断建议进行MRI检查。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患者脑干发生了急性梗死。正是裴磊的敏锐观察和精准诊断,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经过及时治疗,患者康复良好,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授人以渔:为边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裴磊深知,援疆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输血”层面,更重要的是实现“造血”,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为此,他积极协同科室领导,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诊断思路和经验,将复杂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同事们。

此外,裴磊还着手规范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格式,对过去不规范的诊断用语进行了细致修改。在他的努力下,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显著提升,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他说:“我希望通过这一年半的援疆工作,能让伊吾县医院的影像诊断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依据,就像为他们留下一双明亮的眼睛。”

使命与信仰:在平凡中彰显不凡

在援疆期间,裴磊始终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积极参与当地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援疆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裴磊常说:“援疆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医者的使命和党员的责任。虽然远离家乡和亲人,但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看到同事们业务能力的提升,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结语:边疆大地的希望之光

裴磊只是众多援疆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但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援疆医生的共同特质——他们用专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边疆人民的健康,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边疆大地上传递希望与温暖的使者,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

裴磊走过的边疆路,不仅是一个医者的援疆历程,更是一曲关于初心、使命与奉献的赞歌。他用实际行动点亮了边疆医疗的希望之光,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永恒的温暖与力量。

人物简介

裴磊,中共党员。原阳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主任,主治医师。

擅长全身各系统常见病、疑难病的影像诊断,尤其在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独到见解,熟悉并组织开展多项磁共振先进技术及功能成像。曾先后进修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及北京友谊医院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