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州——作者:张允乐

作者: 京视网
发布于: 04/22/2024

钟克亮:散文《走近苏州》一文作者,是我的发小又是中学时代的同学,他曾经代职苏州,后回老家宿迁任职。现在虽然退休多年,但是苏州给他留下的美好依旧如昨。作为当今散文学会大家,在诗词歌赋上一直笔耕不辍,这些年来,几乎每-一年都将散文作品一等大奖捧回。

 

一城活水半城园,塔寺石桥乌篷船。这就是苏州,堪比天堂的苏州,天下无二的苏州。

水,是苏州的命脉。“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都源之于水。长江、太湖、大运河,三大水系润泽一城,这是造化的眷顾。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傍水筑房舍,人家尽枕河,则是先贤的智慧。遥想当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以超乎寻常的睿智和胆略开凿胥江,引湖入城。建成了以水为脉的三纵三横一环的双棋盘式的城市框架。“十里红栏水映楼,西虹桥下水争流”。形成了水穿全城,河网密布,街河一体,“众流贯州”的绝佳景观,确立了苏州景冠江南,名佳天下的至尊地位。两千多年来,这些水还在汩汩潺潺,不舍昼夜,孕育了苏州,装扮了苏州,成就了苏州,诗意着古城的岁月,氤氲着园林的韵涵,鲜活着城邑的生灵万物。主城因水而胜,副城众星拱月。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五湖七岛的同里,还有吴中、木渎、震泽,古里,甪直等等,一个个蜚声中外的名城名镇,像一颗颗撒在太湖周边的明珠,在呼应苏州主城的同时,无一例外地用水书写着各自的典故和传奇。马可波罗说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孟德斯鸠说苏州的城市构造“鬼斧神工”,此言当为不虚。一条条河流,或直或弯,走街串巷;一道道石桥,或宽或窄,斑驳沧桑。装饰得花枝招展的乌篷船,轻摇慢晃,用船娘的歌声和棹橹的划动,把老街、水巷、石桥、碑亭、虎丘塔、寒山寺以及芸芸众生,灵动成一幅活色生香的、只属于苏州的水乡清明上河图。

园林,是    苏州的名片。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在108座园林中,有9座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等,这些园林虽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而造园之理却高度相通。那就是摹山范水,师承自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高明的造园家们,不仅是技师工匠,也是美术家,学问家。他们把中国哲学的理念,历史的要义,人文的意象,甚至诗词歌赋的音韵融入造园:注重视觉上的层次,观赏上的仰俯,搭配上的参差,文化上的照应,景虽由人作,宛若自天成。园内亭榭翼然,山石嶙峋,小桥流水,鱼鸟相亲,花木葳蕤,无一不景。“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可亭中待月,看轩外花影移墙。可卧石观云,染满袖松色竹影,也可水边听雨,闻一片蛙鸣蕉声。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林还是繁华城市的一处港湾,陶冶情性的一方净土。当初,这些园林的主人大都在朝为官,宦海沉浮,莫测风险。在焦灼和纠结中常生归隐之意。同里的退思园就是典型的例证。值得探究的是,在这些园林中,有不少船舫形建筑。拙政园的《香洲》,退思源的的“闹红一舸”,耦园的《藤花舫》等都是如此。这固然与傍水而筑有关,但有没有警示自己身在官场如小舟沉浮的意思?如果有,那这些园林的建造理念中,还隐含着一条儒道两家关于入世和出世的草蛇灰线。

文化,是苏州的灵魂。当你的脚踏进苏州老街,也就踏进了数千年的历史。一块块磨痕累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像极了散落在地上的史页,记载着这里的沧桑和厚重。良渚文化的丰富,吴越文化的发祥,东晋文化的清雅,南朝歌舞的艳丽,唐诗宋词的辉煌,都在这里交汇,在这里升华,积淀了苏州文化的多元和丰满。时至今日,寒山寺的钟声,还在张继的诗里,在姑苏城乃至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悠悠回响。贺铸的“梅子黄时雨”,还是淅淅沥沥,在烟雨朦胧的石板桥上跳起来,又落下去,散落成万千琵琶声。范仲淹、文征明、张旭、唐寅、冯梦龙、金圣叹等等,一大串鲜活于史书的人物,用各自独到的功力绝活,把苏州的文化演绎得如日中天。再加上世界文遗的园林、驰名天下的苏绣、风情万种的旗袍,百戏之祖的昆剧,甜甜糯糯的评弹,具有八种声调、浅吟低唱般的吴侬软语,更是把苏州的文化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想想看,在杏花春雨的季节,风拂嫩柳,花飞碎红,三两个千娇百媚的女子,一袭旗袍,一缕长发,一把油纸伞,细腰款款,仙袂飘飘,在石板桥上婷婷袅袅地走过。那场景、那画面、那韵味,活脱脱的一幅吴冠中的江南水墨。有人说,苏州文化的特质是女性的,婉约得像李清照的词,像苏州城里的水。这话不无道理但也不尽然。水柔如丝,亦可穿石。当三千越甲呼啸而过,当项羽叔侄在吴中起事继而叱咤天下,当伍子胥的头颅挂在胥门城墙上仍然大睁双眼,当新四军太湖游击队与日寇殊死搏斗时,那种金戈铁马的场面,笑傲江湖的霸气,同样见证了苏州文化刚烈的一面。

小山幽旷,绿水回环。徜徉在苏州的石岸水巷,掬一捧轻风,剪半枝柳条,想几番江南心事,恍然有一种穿越尘世的感觉。那风软软的,抚慰着小巷里的酒旗,亲吻着行人的发梢,让人真切地领略到什么叫诗意词境、岁月静好。尤其是到了晚上,悬灯待月,烹茶迎客,歌楼酒肆,满街人流。观前街,得月楼,沧浪亭,丝绸馆,绿树石桥,小楼古巷,白墙黛瓦,雕窗绣帘,都在光影中摇曳,在岁月里古朴,像是藏在神话和小说里的仙境灵物。尤其是改开以来,苏州人没有坐吃古城的老本,而是率先地高起点地搞起了国际商务区、保税区,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使苏州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让其他同级别的城市难望项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没有搞挖祖坟式的大拆大建,而是用“一体两翼”的独创性构想,把保留老城的原有风貌和提高新城档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传承和光大了苏州的历史文脉,产生了令人振奋的叠加效应。现如今,当你站在虎丘塔的台阶上,眺望金鸡湖畔新加坡工业园栉次鳞比的厂房和运河西岸的新区摩天大厦,就能感受到苏州发展的光明前景和澎湃激情。老城风光如昨,新城日新月异,这是苏州的奇迹,中国的奇迹。水城苏州,园林苏州,文化苏州,美不胜收的既古老又年轻的苏州,其美景和魅力是立体的,多维的,内外兼修并可持续发展的。因为这些美的创造者,是更美的苏州人。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一代代地传承着深入骨髓的文明基因和文化自觉,传统而又开放,睿智而又实干,敢为人先而不事张扬,坚守本真而又能创新包容,这是苏州能够永葆青春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