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如新必是宝,心之所至终大成——访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发展协会副主席沈照启
沈照启(右)出席文化部杨柳青民藏普查会议
摘要:瓷器,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物化符号,数千年来,一直代表着中国艺术的辉煌历史。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也从侧面揭示了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与工艺巅峰。5月8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发展协会副主席、艺术品鉴定大师沈照启。一行四人,把酒畅谈至半夜凌晨,席间,他说:“爱瓷是一种文化现象,岁月的灰尘遮不住那个充满着巧妙造型和瑰丽色彩的世界。”说起瓷器,沈照启老师的热情溢于言表。“没有瓷器就没有人类的文化”,“收藏瓷器是收藏中国古老的文化”我被他巧妙的语言所迷住。
沈照启(右三)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周年大会
家中的瓷器世界
沈老师说瓷器是中国特有的发明,瓷和中国在英语是相同的一个词China,也就是说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是中国的象征,瓷器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始文化也就是瓷器文化。不搞收藏的人,很少知道收藏的艰苦,同样,也难体味其中的甘甜,收藏能稀释人的苦恼与孤独,也能提高您的审美水准,陶冶您的性情,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来到沈照启老师家里,好象进入了博物馆。各种古玩摆设,独树一帜,3000多件瓷器,他从地摊,古董店淘来的,凭着他的鉴赏水平,将那些不起眼的瓷器,诸如佛像、瓷盘(成化年间)、水滴、瓷像形成了系列,形成了阵容,也就有了活力,有了灵魂,整体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出来。
沈照启与著名爱心慈善家邱季端(左)
从客厅、书房到卧室3000多件中国瓷器珍品量放得参差错落、井然有序,俨然是一座瓷器博物馆。也因此,他的家被众多藏友称之为“惠峰堂”,而他,也被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惠峰堂主”。但是收藏品一多,便会出现生活拮据,有时亲朋好友少不抱怨几句。而他,依然坚守本心,他说,自己从瓷器收藏中得到最大的安慰就是:通过收藏瓷器他走遍了祖国的九州大地,翻越了数不清的巍峨大山,结交了诸多藏友并通过交流探讨,洞悉了驰名中外的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以及磁州、耀州、越州、龙泉等窑的争奇斗艳。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自身的视野,所以,有很多藏友,经常登门讨教,但他都耐人解说,获得诸多赞赏。
同时,他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通过慷慨捐赠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先后向多家场馆捐赠了珍贵文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是沈老师常说的“口头禅”。他在收藏界独壁一径,其藏品雅趣共赏,古朴自然,清新脱俗,政治性强,始终充满着生活情趣。
心灵上的文化传承
沈照启搞收藏,最重要的就是弘扬中国古陶瓷文化、传承文明、交流收藏心得,提升鉴赏水平。他说:“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我搞收藏,就是意在推动精英层次收藏和鉴赏中国古陶瓷的活动,促进中国及海外收藏家之间的交流合作,致力于在新的历史时期收藏文化的开拓创新。从而为习主席的一带一路伟大经济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沈照启第一次收藏瓷器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三个年头。“收集瓷器是我从兴趣出发转而进入专业收藏的重要阶段。这一个阶段的许多情形至今仍历历在目,回忆起来还是兴味无穷。如在农村的田野里专注地搜寻瓷器的遗留痕迹,站在古战场遗址最高处登高望远,置身于老宅之中品味其艺术气息等这些都见证了我从事收藏的艰辛和坎坷。”
当然,当沈照启老师在对瓷器的研究中有所收获后,自然而然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收藏完整器的寻觅中。这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更艰难,但有了文化的根基,他在真正从事收藏的道路上就多了一分自信。四十三年的积累琳琅满目,让人激动,但要说有没有体会到比这些积累更重要的东西,那沈老师可以发自内心告诉大家,从收藏过程中得到的丰富经验和油然升起的对我国悠久文明的崇敬,这是比四十三年的藏品积累更使其激动的。
沈照启(右三)接受福建厦门古陶瓷研究会聘书
当问及在收藏过程中投入资金的情况,沈老师爱人说:“为了他的收藏梦,我们几乎举全家之力,变卖了所有家产。工资积蓄、创业营收、两套房产……”可以说,这方面虽然没有特别记录过,不过由于持续收购古陶瓷所花掉的积蓄,肯定是一串天文数字。但如今,虽然沈老师经进入著名古陶瓷收藏家的行列,但如果从金钱上来衡量,他依然同过去时的情形相似,甚至经济状况可能还不如过去。尽管如此,由于在古陶瓷收藏方面取得了人生的重要收获,所以他还是欣然面对现实经济的贫乏。
对此,他说:“我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发展,也亲眼目睹了人们对于祖先文化传承意识的不足与淡薄。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其实质就是我们优秀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所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使子孙后代永远为我们祖先的智慧、工艺、文明而感到自豪。而我所做的就是通过瓷器收藏,让后人明白祖先的智慧:‘用世上最廉价的泥土创造世上最辉煌的工艺’。”
沈照启在厦门古陶瓷研究会授课
自给自足的学习经历
研究瓷器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汲取更多的文化给养。特别是涉及从民间或市场上收购瓷器时,如果文化根基不够深厚,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沈老师认为只要是从事古陶瓷收藏交易的人,肯定会有这样的经历,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烦恼。而他在这方面也经历了很多,从开始时的愤怒到慢慢调整心态,后来索性就把“教训”当作进步的阶梯了。
沈老师的古陶瓷收藏过程其实就是其全面学习中国陶艺发展的过程。这里,从理论上获得指导,从实践中取得经验,这是他对于学习古陶瓷的两点重要体会。而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就是源于他对于古陶瓷的热爱,甚至于痴迷,这才使他有了巨大的学习动力。在前期,他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后期,由于工作和生活的改变,使他有了较充裕的时间来从事研究,于是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坚持学习关键靠毅力,但光有毅力没有方法还是不行,必须有计划有安排,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比如沈照启前期的重点一直放在明清青花瓷的研究上,一直在利用收藏的瓷片和完整器物进行排比分类,进行类似古物器型和纹饰的分析。后期的重点则放在单色釉和彩瓷的特点归结上,尤其重视元末开始烧制的釉里红和清代红釉器、粉彩瓷的研究。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书籍确实是人生进步的导师,他十分重视系统的历史文化和古陶瓷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相继发表《元青花的神采与艺术》、《驼铃与元代瓷器的关系》、《瓷痴》等文章,也正是过去多方面多角度持之以恒的学习才使他有了如今的成果。
纵观沈老师前后收藏古陶瓷3000余件,时代跨度囊括整个华夏五千年文明,其中多是精品、珍品。如唐烫金青花五彩、元十八罗汉、十二属相、二十四孝图青花系列、明牛血红十棱洗、清乾隆珐琅彩镂空开光四季山水纹盘口瓶等均被认为是迄今国内同类器物中硕果仅存的珍品。
一瓷一世界
佛家说:“一花一世界。”同样,在沈照启眼中,一件古陶瓷就是一个世界。收藏瓷器就是收藏历史。瓷器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古时候家里摆放的花瓶、茶壶、盘子等器具就记载了历史上的文化、军事、经济事件。因此,对于他来说古陶瓷的鉴定鉴赏意义不仅在于收藏,更在于保护中国古陶瓷历史文化,从而传承这种文化。将研究、鉴赏古陶瓷放到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高度。沉浸在古陶瓷的世界里,平静心境,不浮躁,不浅薄,以中国八千多万收藏群体品格的提升,带动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一起提高。
以下是沈照启老师收藏的部分精品
(文/图:刘一龙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