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戏说
作者:张允乐
读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的文章著述、格言警句,浩如烟海,活色生香。培根的《论读书》风靡全球,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耳熟能详。
在当代,世界上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大数字显示,以色列年人均读书约为64本,是中国年人均数的近16倍。犹太人的教育方法很特别:孩子出生后进食的第一口东西不是母乳,而是母亲滴在书本上的一滴蜂蜜。借以告诉孩子,读书,是人生过程中最甜蜜的事情。
中国是书籍大国和阅读大国。在过去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的读书量,让其他国家难望项背。在“书契多编以竹简”的年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50载,涉猎万余卷”的大有其人。这既让人感慨莫名又是在情理之中:谁不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孔子老庄,经史子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的文明古国?自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开始民间讲学,尤其是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以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成了获取功名、修身许国的不二选择。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关于读书的奇闻轶事。留下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传承至今的典故,留下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格言,留下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辞。
在历史悠久、书韵绵长的中国,在读书曾被社会公认为高雅之事,读书人受到世人普遍尊重的中国,现如今的读书状况却让人欲说还休。除了学生、应考者和职业需要,还有几个人能认认真真地坐下来读书?又有几个人真正地拿读书和读书人当作回事儿?个中原因,要由专家、大神们去撕扯、去嗨说。不可否认,互联网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分流了一部分读者。但这只是大河边上的一条溪流。如若披沙拣金,管中窥豹,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无处不在的孔方兄的操弄。
现实生活中,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社会悖论:不读书或没读过几本书的人,常常比读书或读很多书的人,发财致富要来得快,来得多。看看工地上那些如牛负重的打工者,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原本也是读书人。有的甚至还是大学生。为了生存,不得不干着最脏最重的活儿,拿着少得可怜、还时常被拖欠的工钱。而反观那些数钱数到手软,开名车、拿绿卡、住豪宅、包二奶的大老板,有几个是饱读诗书之人?这与历来大行其道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信条形成极大反差。说起来一点也不奇怪。闻道有同异,术业有专攻。当一些戴着高度近视镜的文人研究一加一等于几,探讨李白和杜甫作品风格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不读书的人竟然笑得尿了裤子。他们整天盘算的是,用多少钞票,用什么样的美女拉住某个官员;拿下哪个地块、建成多少栋的房子,能挣多少亿利润。他们怀揣赚钱秘籍,精通旁门左道,熟练地走钢丝绳,打擦边球。致使财富往往以几何级速度增长。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古今一理。当这些人财大气粗时,常常是手眼通天,黑白通吃。官员主动靠近,美女投怀送抱,银行攀亲结友,荣誉纷至沓来。以致思维膨胀、神态飘然:老子不读书,照样能做人上人!
与商场不同,官场的人重学历,所以必须读书。这部分人从小就听说过或背诵过“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的句子。他们知道,欲成大事,读书这个招牌还是要的。近些年揪出来的一个个贪官,不少人的学历和头衔高的怕人、多的惊人。但细究起来,他们的荣誉和财富,依仗的主要是职务和权力而不是读书。读书人有个共同毛病,就是清高。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曾努力做出过不为两斗米折腰的样子。但在评级、升迁屡屡碰壁,社会交往常缺铜板的时候,才痛彻心扉地感受到,原来,清高是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钱用的狗屁。学费、药费、房贷、车贷不是两斗米而是四座山,已经容不得他们想不想折腰而是不折也得折了。只要还想过日子,只要还食人间烟火,就只有放下身段,向孔方兄作揖打躬。这样的一些群体,还能指望他们再度产生读书的兴趣和欲望么?而另一部分手握大权的读书人,混迹官场,耳濡目染,也逐步明白了,读书和学历是需要的,但那只是雪花膏、敲门砖,而权力才是根本点,靠山则是生命线。为了读书人那点华而不实的清高,而丢失至关重要的人脉、大把大把的钞票和香艳诱人的美女,实在是得不偿失。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某些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为争一个正科副科、正处副处,闹得斯文扫地的时候;当他们看到众多的专家学者在上级面前唯唯诺诺、俯首帖耳,唯马首是瞻的时候,他们终于大彻大悟:权力才是功力无边的魔棒,应该把书中自有黄金屋改成权中自有黄金屋才对。继而,他们可能还会对以往痴迷读书心生些许悔意,对正在苦读的人产生几丝悲悯。甚至还会在心里对某些满腹锦绣的书痴骂一声“呆x”。
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讲述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在面对同一场景时的不同表现:秋天时光,一群游客傍晚时到了一个景点,在夕阳余晖中,面前的一泓清水波光粼粼,一只水鸟低空掠过。构成了一副灵动鲜活的秋景图。读书不多的人大喊了一声“真美啊”。而读书多的人则随口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节目播出后,评论区吵开了锅。相当多的甚至是主流的认知是:我读书少怎么啦?我说真美怎么啦?看你那个穷酸相,我拔根汗毛都比你的腰粗。
不能说谈钱就是低俗。马列也讲物质第一。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说:“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但又说,“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可问题是,时过境迁,与严复当校长时相比,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在火箭时代和金钱社会,世事变化之快,连当下的事都讲不清楚了;没有钞票,连眼前的尊严都没有了,还讲什么往后几世的虚虚幻幻的轮回?所以,不管你是否胸有鸿鹄,也不管你是否鄙视二两碎银,当你饥肠辘辘时,一个馒头的作用总比一本之乎者也要实惠得多。当然,也不能说天下的知识和本领只有读书。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知识来源五花八门。世上行当千千万,行行都能出状元。古往今来,不读书的人,原因千差万别,而成大事者数不胜数。“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说现在吧,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愿意读书的,不愿意读书的;相信读书有用的,认为读书无用的,各说各话,各认各理,各做各事,各走各路。你读你的书,他打他的牌;你陪着妻儿吃饭,他搂着美人喝酒。这就是生活常态。阴阳相生,长短互补,社会才能和谐,天下才能安稳。
现在,政府号召读书,舆论倡导读书,也还有人喜欢读书。这是好事。我以为,在有条件读书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读一点书。不说修身齐家,不说胸怀家国,不说能不能换来真金白银,但读书,起码也还能于独处幽居时怡情,于高谈阔论时博彩。如果再拔高一点,读书也应当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态度。也许还能增加一些人生的厚度。应该相信,社会可以浮躁一时,不能浮躁永远。金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作为人类实践的结晶,文明传承的载体,书的生命将和人类共存。在当下物欲横流、权力至上的社会氛围中,在文多假、空、俗,诗多色、屎、尿的境况下,读点经典,读点名著,读点毛公,读点与时俱进的好书,为自己洁身,为子孙积福,总不会是坏事吧。